新闻

泡泡玛特被员工吐槽太贵,为何年轻人却排队买

发布时间

2025-11-19

来源

来自铭成奇迹

移动

手机阅览

泡泡玛特的成功,本质上是一门情绪生意的成功,它的核心价值早已脱离产品功能,转而占领了情绪满足的高维度。

1、盲盒逻辑:随机性与稀缺性情绪叠加

盲盒的核心驱动力在于随机奖励机制,利用间歇性强化,让每一次购买都伴随着对隐藏款的期待。这种期待激活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带来一种令人上瘾的即时满足和情绪高潮。

同时,隐藏款和限定款制造了稀缺感,这种稀缺性不仅推高了价格,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收藏者一种超越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认同。

这种私人情绪体验随后迅速转化为社交货币:拆盲盒、晒隐藏款、找人交换,情绪在社交传播中被放大,产品的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

2、IP是精神防线:为焦虑灵魂提供治愈

泡泡玛特精准拿捏了年轻人的情绪需求,在学业、职业、生活压力空前的社会中,Z世代渴望逃离和被治愈。

泡泡玛特旗下的Molly、Dimoo等形象,凭借圆润、可爱的治愈系符号,成为了年轻人在焦虑社会中寻找的情绪避难所。

年轻人购买的不是一个塑料制品,而是向一个有温度的、可以投射情感的虚拟朋友买单。他们赋予IP形象以孤独、叛逆或治愈的投射。这种情感联结,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心理价值。

消费降级,为何情绪溢价反上升?

这是对当前消费趋势最核心的洞察。当经济环境普遍趋冷,所有企业都在内卷性价比时,为什么高情绪价值产品却能逆势而上?

1、现实越冷,情绪越贵

我们需要正视,消费降级的准确定义,并非指年轻人不花钱了,而是指他们变得更加精明和挑剔,将有限的预算花在能带来最高边际效用的地方。当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焦虑无法解决时,个体需要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自我犒赏和情绪掌控感。

花几十元或上百元买一个盲盒,相比买房、买车等巨额消费的压力,这是一种可控的、短暂的、立竿见影的快乐。人们愿意花钱,买的不是玩具,而是一种可以被自己掌控的情绪瞬间。

焦虑、孤独和压力是现代社会的刚需,如同古代人买香火求平安,现代人购买高情绪价值产品,是在给自己焦虑的灵魂充值。

现实越是冰冷,能提供温暖的情绪价值就越是昂贵。因此,降级不是不花钱,而是把钱从功能性消费转移到了情绪性消费。

2、从功能溢价转向情绪溢价

这种消费的迁移体现为从功能溢价到情绪溢价的转变。在过去,品牌的溢价来自于功能、品质、稀缺的原材料,我们称之为功能溢价。而今天,品牌的溢价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故事、态度和情绪链接,即情绪溢价。

功能消费时代的消费者关注产品值不值,动机是解决实际问题;
而在情绪消费时代,消费者关注的是体验爽不爽,动机是缓解情绪、自我表达。

这要求品牌的竞争从单纯的品质、价格,转向故事、态度和IP化人格的塑造。营销重点也必须从卖功能、卖配置,转向卖共鸣、卖人设。

品牌的共情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护城河。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看,优衣库卖的是基础款的理性、高性价比;
而泡泡玛特卖的则是感性、抽到隐藏款的刺激和自我治愈。

如何打造有情绪的商业模式?

泡泡玛特的成功,给所有追求高利润和高溢价的品牌提供了清晰的模板。它提醒我们,在商业竞争的下半场,谁能掌握情绪密码,谁就能掌握年轻人的钱包。

产品设计:把情绪纳入产品打造

产品本身必须成为情绪的载体和发射器,它不只是一个物,而是一个情绪的容器。泡泡玛特用IP形象的眼神和表情传达共鸣,让用户感受到孤独或治愈。所有品牌都要反思,你的产品是否自带情绪传播的基因?

比如乐高并非仅仅销售塑料积木,它贩卖的是创造的乐趣和专注的治愈感。其高溢价源于其产品设计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成年人在搭建过程中获得一种对世界的微观掌控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情绪。这种深度的心理满足,远超积木的材料价值。

品牌人格:用故事赋能IP化人格

品牌必须有态度,无论是积极乐观、丧萌治愈,还是专业严谨。这种态度要贯穿产品、包装和社媒互动,因为IP化人格是当代年轻人最容易共情的方式。

例如,瑞幸咖啡的成功,除了性价比,更在于其职场幽默和反内卷的态度,精准捕捉了年轻白领的焦虑情绪。泡泡玛特卖的则是治愈孤独的情绪,让用户感到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和接纳的。

营销闭环:情绪营销三步法

真正成功的品牌,能够建立一个自我驱动的情绪营销闭环,将产品与用户的情感需求紧密绑定。这个闭环可以拆解为以下三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唤醒情绪

通过精准的内容、视觉符号或场景设定,激活目标用户心中潜藏的、尚未被满足的焦虑、孤独、渴望或惊喜感。产品必须成为用户内心某一痛点的反射。

比如泡泡玛特推出SKULLPANDA系列,其形象带着一丝颓废和疏离感。这并非单纯的可爱,而是唤醒了Z世代面对高压生活时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叛和孤独感,让用户感到终于有一个形象在替他们表达这种复杂的情绪。

第二步,放大共鸣

将这种被唤醒的私人情绪通过品牌活动、社交话题或群体互动转化为强烈的社群共鸣。让用户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在焦虑或快乐。

泡泡玛特在特定节日或节点(如年末、毕业季)推出限定主题盲盒,并鼓励用户晒出自己的收藏品,讲述自己和盲盒人物的故事。

这种行为迅速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形成晒娃文化。这种分享行为将个体的抽盒乐趣,放大成了群体的身份认同,共鸣被迅速加强。

第三步,制造参与

建立机制,鼓励用户主动参与到产品的生命周期中,让情绪得到表达和持续释放,并最终自发传播,形成新的循环。

泡泡玛特开放和鼓励二手交易和交换社群。玩家为了集齐整套或追逐隐藏款,必须不断参与到寻找、交易、交换的活动中。

这种持续的参与行为,让用户不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产品和社群的运营者,使得情绪价值得以长期锁定,并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购买需求。

年轻人不是不理性,只是想被理解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年轻人的消费,看似冲动,实则是一种深度理性选择下的自我疗愈。

他们清楚地知道盲盒贵,但他们更清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花钱买一个可以被自己掌控的快乐瞬间,是一种高效率、低风险的情绪投资。

泡泡玛特的盲盒里,藏着的不仅是玩具,还有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孤独、压力和渴望被理解的隐秘需求。真正掌握情绪经济的品牌,不是在贩卖产品,而是在贩卖理解。

只有理解情绪溢价的真正价值,才算真正理解了当代年轻人,才能打造出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拥有高价值的品牌。

作者公众号:老泡OG(ID:laopaostrategy)

资讯列表

其他的资讯
OTHER